简体中文 』 『 繁体中文 』 『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动态 > 文博信息 > 正文  
 
盐业考古成果及遗产保护的最新展示
2014/5/14 阅读次数:[2389]

        本网讯【2014/05/14】据中国文物报报道,4月26至27日,由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的“盐业考古与古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会议汇集了来自北京、四川、重庆、浙江、江苏、山西、山东、香港等地,以及日本、韩国的60多位专家学者,共提交会议论文30余篇。  

        盐业考古是我国考古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最近十年来发展尤为显著,本次会议就是在这一学术背景下召开的,也是我国学界召开的第二次盐业考古国际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盐业考古的调查发现与研究,涉及的地域比较广泛,包括山东、四川和三峡、东南沿海和山西等地区,讨论的时间范围从先秦时期、汉代一直延续到宋元明清时期。    

        制盐遗址的新发现  

        在新发现的盐业考古遗址方面,山西省考古所的薛新明以《山西芮城清凉寺史前墓地的与潞盐外销》为题。介绍了清凉寺史前墓地发掘情况和墓地的分期。对清凉寺墓地规模、分布规律、玉石器、男女比例等现象进行介绍,并推测清凉寺一带可能是潞盐外销的中转站。温州市考古研究所的梁岩华介绍了浙江省洞头县宋元时期的九亩丘盐业遗址发掘的新成果,这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发掘的第一个盐业遗址。重庆文化遗产研究院的牛英彬介绍了重庆彭水县郁山镇盐业考古的发现与研究情况,通过对中井坝盐业遗址各种遗迹的分析,复原了明清时期“泼炉印灶”的制盐工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党浩通过系统的调查与发掘,对鲁北地区宋元时期的盐业遗存有了更为全面的把握,并对这一时期的制盐工艺进行了探讨。

        制盐工艺、技术及演变  

        常州博物馆的于成龙在《鲁北地区盔形器的类型学研究》中,将鲁北地区出土的盔形器进行类型学系统梳理,并进一步探讨了盔形器的源流、分布规律、用途和产地等相关问题。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付永敢,以《山东北部晚商西周时期煮盐工艺研究》为题,重点复原了作坊建设、卤水制备和煮卤成盐三个基本环节的工艺流程,以及“草木灰沉淀除杂”的制卤工艺和“捞洒撩盐、获取散盐”的成盐工艺。东营博物馆的荣子录以《“渠展之盐”浅议》为题,从文献和发掘两方面论证了“渠展之盐”的位置在济水入海口处。滨州学院历史系的王爱民以《商周时期海盐生产与黄河三角洲开发》为题,介绍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商周时期盐业生产的考古工作。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王子孟以《鲁北沿海魏晋、北朝时期制盐业的考古学观察—东营市广北农场一分场一队东南遗址的个案分析》为题,主要介绍了2013年一分场一队东南遗址的主要发掘情况。山东师范大学的燕生东以《莱州湾沿岸地区发现的元明时期盐业遗存及相关问题》为题,介绍了莱州湾沿岸地区盐业考古调查和发掘研究工作和所见元明时期的盐业遗存,并对制盐流程进行推测。寿光博物馆的王德明以《略谈传说时代至民国时期莱州湾沿岸地区制盐工艺的演变》为题,介绍了莱州湾地区悠久的制盐历史,对莱州湾盐业生产在全国所占地位和作用予以讨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王青以《山东盐业考古的发现与研究——以小清河下游为中心》为题,分析了小清河下游地区制盐历史的发展变化。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孙智彬,以《四川盆地盐业考古的反思与展望》为题,回顾了四川盆地盐业考古的三个阶段。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的白九江以《淋灰与淋土—古代浓卤制盐技术的发展》为题,介绍了淋灰法和淋土法这两种技术的发展与演变脉络及其背后的生成机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周志清以《盐源盆地盐业对川西南和滇南地区青铜文化的影响》为题,讨论了盐源地区盐业资源及发展历史。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川村佳南以《中国三峡地区的盐灶形明器》为题,对三峡地区汉代墓葬出土陶灶进行类型学分析。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的李浪林以《香港龙鼓滩煮盐炉及其堆积分析》为题,介绍了1999年在香港龙鼓滩沙提遗址发现和发掘的一批南朝至唐代的煮盐炉。

        流通与消费  

        在涉及古代食盐的流通和消费环节与古代社会关系研究讨论方面,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方辉,以《盔形器与齐国量制》为题,探讨了山东北部商周盔形器与齐国量制的关系。日本岩手大学平泉文化研究中心的刘海宇以《从简帛资料看盐在古代医学中应用》为题,梳理出简帛中与盐有关的内容,讨论简帛文献所见盐在古代医学中的应用方法,以及古人对于盐的功效的认识。   

        遗址保护与盐文化  

        山东省文物局的王守功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与《山东省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大纲》的出台为背景,对黄河三角洲的盐业考古研究与盐业遗址保护进行了有益的前瞻性探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王仁湘以《且晒且煎 兼备生熟——海南万宁盐墩村海盐生产传统工艺调查》为题,介绍了在海南万宁盐墩村传统制盐工艺遗存的调查过程。结合历史文献对海南自古到今的制盐工艺演变进行。

        史料研究  

        上海松江博物馆的杨坤以《宋代华亭县境内盐场及其转运水系考述》为题,结合文献对宋代华亭县境内盐场位置予以讨论,并对宋代华亭县盐运史料做了综合梳理与分析。中国海洋大学文化研究所的纪丽真以《20世纪以来山东盐业研究综述》为题,对近代山东盐业研究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史进行综合梳理和分析。    

        自然科学的分析 

        用自然学科手段分析盐业考古遗存的讨论有: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宋艳波以《鲁北地区晚商到西周时期盐业遗址肉食消费分析》为题,从动物考古学研究的角度出发,讨论和分析了双王城、南河崖、李屋三个盐业遗址的动物遗存的种属构成、出土及保存状况、肉食结构等方面的问题。    

        国外盐业考古研究的新进展 

        关于海外盐业考古的最新进展有:日本爱媛大学考古系的村上恭通以《关于古代日本盐业考古的几个问题——以绳纹时代到中世为中心》为题,讨论了盐业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并复原古代的盐田。日本爱媛县埋藏文化财研究中心的柴田昌儿以《日本濑户内海的古代陶器制盐》为题,讨论了日本古坟时代盐业生产遗址位置与气候变迁的关系、盐业生产及建筑的特点、如何用烧海藻获得卤水、古代盐业生产地的出现等四个问题。日本爱媛大学考古系的槙林启介以《东亚沿岸地区的沙滩和史前盐业》为题,讨论了与盐业相关的制盐和原料的问题;制盐技术、生产体制、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方面与盐业的关系,并探讨了日本列岛海岸地区、中国渤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沙滩等地史前盐业的关系。  

        截至目前,韩国尚未发现确定无疑的制盐遗迹。韩国忠南大学的朴淳发和高丽大学的李弘钟以《韩国古代制盐初探》为题,介绍了近年来韩国盐业考古的新进展。他们结合仁川云南洞、唐津伏云里两处遗址的地理范围和出土陶片等,推测这里可能是韩国古代制盐场。    

        本次会议提交的论文或报告,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我国盐业考古所取得的成就,尤其是古代盐业生产环节的成果,是对我国盐业考古的一次整体检验。与此同时,也提出了我国盐业考古未来一段时间有待加强的问题。在多学科研究手段和多专业学者不断参与盐业考古的形势下,对今后盐业考古的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海外学者介绍的日本和韩国盐业考古的新成就,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信息和经验,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浓厚兴趣。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Copyright 2010 Sea-salt Museum of Chines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海盐博物馆
本站最佳分辨率:1024×768 苏ICP备150620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