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 繁体中文 』 『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动态 > 考古发现 > 正文  
 
景德镇南窑发现唐代最长的龙窑遗址
2013/12/13 阅读次数:[1733]
        本网讯【2013/12/13】据国家文物局消息,12月9日,在江西乐平市召开的景德镇唐代南窑遗址考古成果发布会上,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了2013年在景德镇乐平接渡镇南窑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南窑考古发现一座迄今为止保存最长的唐代龙窑遗址,长达78.8米。是目前景德镇地区发现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窑炉遗迹,填补了景德镇瓷器烧造窑炉形制最早形态的空白。 
        据领队张文江介绍,考古研究表明,南窑始烧于中唐,兴盛于中晚唐,衰落于晚唐,距今有1200多年的烧造历史。窑址文化堆积厚,最深超过5米,规模宏大,分布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窑业旺盛,保存规模之大、保持之完好在江西省境内同类窑址中罕见。 
        以往考古资料表明景德镇最早的窑业遗存是十世纪晚唐五代时期生产青瓷和白瓷的窑业遗存。而此次揭露的这条长达78.8米中晚唐时期的龙窑遗迹,就成为目前景德镇地区发现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的窑炉遗迹,把瓷都景德镇的瓷器烧造历史向前推进了一步,具有正史补史的作用。 
        发掘显示,这条斜坡式龙窑的北壁有13处窑门,窑室内多处部位保留排列整齐的原始状态的装烧坯件的支座,对于了解当时龙窑的装烧量提供了重要资料。更为独特的是,叠压在该龙窑下面的另一条龙窑,在窑床中段使用了方形减火炕的技术手法,这是以往龙窑遗迹没有的。 
        发布会现场陈列的南窑所烧瓷器标本釉色种类较多,有青釉瓷、酱黑釉瓷、青釉褐斑瓷、青釉褐色彩绘瓷以及素胎器,以青釉瓷器为主。具有长沙窑、越窑、洪州窑和河南鲁山窑的特点。值得关注的是青釉、酱黑釉腰鼓和器形硕大的大碗器,彰显了唐代赣鄱与西域地区文化交流频繁的史实。出土的大批窑具和数十吨瓷片标本,对研究唐代青瓷窑场的窑位区分和器物装烧工艺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南方地区烧瓷窑炉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与会专家认为,南窑遗址是江西地区少见保持完好的唐代青瓷窑址,其在江西瓷业发展史上的学术意义更大。南窑遗址的遗存丰富,包含了取土、运输、溪坑、码头、陈腐池以及烧造产品的窑炉等反映制瓷工艺流程的作坊遗迹,这些遗迹连成一片,布局井然有序,无论从整体规模还是制瓷工艺流程等方面能够再现和复原了南窑唐代制瓷的真实面貌,为研究唐代南窑的制瓷技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专家建议,应尽快划定遗址的建设控制地带,制定进一步的考古和文物保护的规划方案,同时启动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切实保护好这一难得的重要遗址。
 
Copyright 2010 Sea-salt Museum of Chines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海盐博物馆
本站最佳分辨率:1024×768 苏ICP备150620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