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 繁体中文 』 『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海盐文化 > 海盐文化古迹 > 正文  
 
务本堂水龙会所(冯道立故居)
2010/10/25 阅读次数:[7931]
      位于东台市时堰镇,是由清代著名水利学家冯道立(1782─1860,字务堂,号西园)于清朝道光16年(1836年)首倡创办的。在时村太平桥南(亦说砖桥原水龙局巷一号),原房屋8间,总面积为161平方米。后因旧镇改造拆除,归并冯道立故居。
  在清朝道光年间,东台地带(时名为东亭)范公堤以东一代开辟了不少盐场,当时装盐均用蒲包,用量较大,时堰镇一带家家户户均以手工编织蒲包为家庭副业。然而在这繁荣的景象当中,处处都是“蒲岭练云”,存在着大量的火灾隐患,经常发生因用火不慎而导致家园被火烧毁的惨剧。鉴于此情,时年55岁的冯道立发起倡议,自捐二千,向各地来时堰收购蒲包的商人劝募资助,在故居时堰建立了8间水龙会所,购置了水龙及救火器具,并命名为“务本堂水龙会所”,以防火警。 “务本堂水龙会所”建立了专职和兼职管理相结合的组织。遇到火警灾害,鸣锣为号,一呼百应,各负其责,有条不紊。当时曾流传一首歌谣:“水龙局,防火烛,水火平安都享福,蒲堆草房不用愁,再不听见有人哭。”当时建立的“务本堂水龙会所”其主要组织有:建立以地方绅士及威望较高人士为主体的管理委员会,由冯道立、冯鼎源、潘丙、丁乃仁、汪藏荃、夏铭、陆商松等7人组成,负责大事的管理;配备专职管理人员2人。晚清最早管理的是翟松龄、陶匡元。负责管理消防设备,定期将水龙试水,以防临阵失灵。人员工薪在公田收息中解决;社会组织分为救火抬龙组、挑水传递组、发筹计数组、行商筹款组,各负其责。
  水龙会所中共配备有水龙五架,按东西南北中五方将水龙分为五色:赤、黄、青、白、黑。哪一方发生火警,就抬出哪种颜色的水龙出阵灭火。另购置有铁制球灯、高柄灯笼、榔头、水桶、扁担、篙子等救火工具。球灯主要用于晚上发生火灾时照明;铁叉主要是在救火时用于捅开屋顶,便于灭火;铜锣用于在发生火灾时鸣锣报警,以利全村出动参与灭火;木制水桶主要用于救火时从河里打水,注入水龙灭火。木桶水龙是运用活塞及杠杆原理,将注入木桶内的水加压后喷向空中,扑灭火灾的一种消防器具。
      经专家考证,清朝“务本堂水龙会所”的火灾扑救经过为:当火灾发生时,鸣锣示警,人们迅速将水龙抬至现场。6至8人分列水龙两边一上一下加压,速度越快,水压越大,水喷射得越远越高。其余人员自带水桶、面盆、铜盆等盛水用具,到河边打水注入水龙中,人多时救火现场分成两列,主要劳力负责运水注入水龙中,另一列将空水桶迅速传递到河边盛水,循环往复,有条不紊。
      它是江苏省目前遗存的惟一清代民间消防设施。
 
Copyright 2010 Sea-salt Museum of Chines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海盐博物馆
本站最佳分辨率:1024×768 苏ICP备15062004号-1